新闻中心

首页 > 新闻中心> 公司新闻

SiC企业衬底项目及产品规划盘点!打造碳化硅生态圈

发布时间:2022-10-13发布人:

SiC企业衬底项目及产品规划盘点!打造碳化硅生态圈


 碳化硅的优势 


碳化硅作为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中的明星产品,其具备极好的耐压性、导热性和耐热性,是制造功率器件、大功率射频器件的突破性材料。根据Wolfspeed预计,2022年全球碳化硅器件市场规模达43亿美元,2026年碳化硅器件市场规模有望成长至89亿美元。当前SiC功率器件价格较高,是硅基IGBT的3~5倍左右,但凭借优异的系统节能特性,SiC器件开始在新能源汽车、光伏、储能等领域替代硅基器件。

图片


 两种类型的碳化硅材料 


按照电学性能的不同,碳化硅衬底可分为半绝缘型碳化硅衬底和导电型碳化硅衬底两类,这两类衬底经外延生长后主要用于制造功率器件、射频器件等分立器件。其中,半绝缘型碳化硅衬底主要应用于制造氮化镓射频器件。通过在半绝缘型碳化硅衬底上生长氮化镓外延层,制得碳化硅基氮化镓外延片,可进一步制成HEMT等氮化镓射频器件。导电型碳化硅衬底主要应用于制造功率器件。与传统硅功率器件制作工艺不同,碳化硅功率器件不能直接制作在碳化硅衬底上,需在导电型衬底上生长碳化硅外延层得到碳化硅外延片,并在外延层上制造肖特基二极管、MOSFET、IGBT等功率器件。


图片



导电型衬底在功率器件中得到广泛应用,下游市场包括新能源汽车、光伏、高铁、工业电源等领域。导电型碳化硅衬底主要应用于制造功率器件,功率器件是电力电子行业的重要基础元器件之一,广泛应用于电力设备的电能转化和电路控制等领域,涉及经济与生活的方方面面。碳化硅功率器件以其优异的耐高压、耐高温、低损耗等性能,较好地契合功率器件的要求,因而在近年被快速推广应用,例如新能源汽车、光伏发电等领域。

图片

碳化硅功率器件应用领域




 碳化硅下游应用市场与规模 


根据YOLE的数据,2021年全球碳化硅功率器件市场规模为10.90亿美元,其中应用于汽车市场的碳化硅功率器件市场规模为6.85亿美元,占比约为63%;其次分别是能源、工业等领域,2021年市场规模分别为1.54亿、1.26亿美元,占比分别为14.1%、11.6%。未来随着碳化硅器件在新能源汽车、能源、工业等领域渗透率不断提升,碳化硅器件市场规模有望持续提升。根据Yole的预测,2027年全球碳化硅功率器件市场规模有望达62.97亿美元,2021-2027年CAGR达34%;其中汽车市场碳化硅功率器件规模有望达49.86亿美元,占比达79.2%,汽车仍为碳化硅功率器件下游第一大应用市场。


图片




汽车是碳化硅功率器件最大的下游应用市场。




碳化硅在电动汽车领域主要用于:主驱逆变器、车载充电系统(OBC)、电源转换系统(车载DC/DC)和非车载充电桩。根据全球碳化硅领域龙头厂商Wolfspeed公司的预测,到2026年汽车中逆变器所占据的碳化硅价值量约为83%,是电动汽车中价值量最大的部分。其次为OBC,价值量占比约为15%;DC-DC转换器中SiC价值量占比在2%左右。此外,电动汽车充电桩也是SiC器件的一大应用领域。


图片

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不断增长,头部厂商逐渐采用碳化硅器件。根据工信部的数据,2021年全球新能源车销量为675万辆,同比增长108%;其中,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持续突破,2021年销量达352万辆,同比增长160%以上。




特斯拉是业界首个在电动汽车中采用碳化硅主驱逆变器模块的车企,2018年,特斯拉在Model3中首次将IGBT模块换成了SiC模块。当前越来越多的车厂正在转向在电驱中使用碳化硅MOSFET器件,目前除特斯拉Model3外,还有比亚迪汉EV、比亚迪新款唐EV、蔚来ES7、蔚来ET7、蔚来ET5、小鹏G9、保时捷Tayan和现代ioniq5等车型已经在电驱中采用了碳化硅器件。

图片

在主驱逆变器中采用 SiC 器件的车企




汽车高压平台升级,800V时代SiC成为刚需


新能源汽车行业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“里程焦虑”,提升充电速度就需要提升充电桩的输出功率,则需要提升充电电压或电流。根据Wolfspeed数据,当前我国商用的主流快充充电桩的功率为100~150KW,电动汽车充电400KM里程所需的时间为40~27分钟。若充电桩采用350KW大功率快充系统,400KM里程所需充电时间可大大缩短至12~15分钟。提升充电功率可以通过提高电流或者电压两种方式来实现。然而,如果通过提升电流来增大充电功率,会带来以下问题:(1)根据功率计算公式,电流的提升会导致系统功率损耗增大;(2)电流增大,根据焦耳定律系统发热会加剧,冷却系统成本增高;(3)所需线束更粗,线束重量将增大。因此提升电压以实现大功率快充成为行业的多数选择。


如果采用碳化硅系统,800V电动汽车的整车效率将得到显著提升。根据PCIMEurope的研究,按照WLTC工况测试,基于750V硅基IGBT模块及1200V碳化硅模块仿真,400V电压平台下,1200V碳化硅模块相比于750V硅基IGBT模块,整车损耗可降低6.9%;然而在800V高压平台下,整车损耗可降低7.6%。此外,由于碳化硅器件功率密度更大,采用碳化硅器件的电动汽车、充电桩可以在较小的体积内达到较大的功率,从而节省车内空间,减轻车身重量。


为了提升电动汽车充电速度、缓解里程焦虑,越来越多的整车厂布局800V高压平台。保时捷Taycan是全球首款量产的800V高压平台车型,并将最大充电功率提升至350KW。此外,奥迪e-tronGT、现代Ioniq5和起亚EV6都采用了800V高压平台。与此同时,国内的车企亦纷纷向800V高压平台迈进。2021年,比亚迪、吉利、极狐、广汽、小鹏等都陆续发布了搭载800V平台的车型,其中小鹏、比亚迪等800V高压车型有望2022年量产。800V平台的推广有望推动SiC器件在电动汽车中的渗透率快速提升。


图片

部分已采用或预计采用 800V 平台的车企




 碳化硅产业链 



碳化硅产业链主要包括衬底、外延、器件设计、器件制造、封测等。从工艺流程上看,碳化硅一般是先被制作成晶锭,然后经过切片、打磨、抛光得到碳化硅衬底;衬底经过外延生长得到外延片。外延片经过光刻、刻蚀、离子注入、沉积等步骤制造成器件。将晶圆切割成die,经过封装得到器件,器件组合在一起放入特殊外壳中组装成模组。


图片


碳化硅产业链价值集中于上游衬底和外延环节。根据CASA的数据,衬底约占碳化硅器件成本的47%,外延环节又占据23%,制造前的成本占据全部成本的70%。而对于Si基器件来说,晶圆制造占据50%的成本,硅片衬底仅占据7%的成本,碳化硅器件上游衬底和外延价值量凸显。由于碳化硅衬底及外延价格相对硅片较为昂贵,碳化硅功率器件现阶段渗透率较低。然而,由于碳化硅器件高效率、高功率密度等特性,新能源汽车、能源、工业等领域的强劲需求有望带动碳化硅渗透率快速提升。

图片

图片



对于碳化硅行业来说,目前衬底、 器件制造产能受限是行业的主要瓶颈。一块碳化硅外延片制造过程主要包括:籽晶制造、晶棒制造、切片抛光、外延层生长四个部分, 各个环节的长晶速率、良率等均有较大提升空间。




在衬底尺寸方面的研发进度 




中国企业在单晶衬底方面以4英寸为主,目前国内企业已经开发出了6英寸导电性碳化硅衬底和高纯半绝缘碳化硅衬底。其中天科合达和天岳先进为主的碳化硅晶片厂商发展速度较快,市占率提升明显,三安光电(北电新材)在碳化硅方面也在深度布局。


图片




国内 SiC 衬底项目及产品规划




随着 SiC 需求的不断增长, 国内衬底厂商不断扩大投资产能, 下游企业也以签长约方式确保上游材料稳定供应。 根据碳化硅芯观察的统计, 截至 2022 年 7 月市场上在建、产能爬坡及规划的产能情况来看, 碳化硅衬底规划投资超 400 亿元,未来远期规划年产能超 600 万片,国内碳化硅厂商正起燎原之势。 


图片

国内 SiC 衬底项目及产品规划 



国内 SiC 器件制造企业




SiC 器件制造需求大增, 国内厂商加速追赶国际龙头。传统功率器件制造商与新兴 SiC 器件制造商纷纷入局, 时代电气、斯达半导、扬杰科技、华润微、士兰微、积塔半导体、中芯绍兴等传统功率器件厂商纷纷加大 SiC 器件制造产线的研发、投资力度;长飞先进、 泰科天润、 基本半导体、世纪金光、中科汉韵、 瞻芯等新兴SiC 器件制造商也异军突起;三安集成亦大力投资长沙 SiC 超级工厂。


图片


我国大力发展第三代半导体产业, 国内 SiC 产业链也在逐步成形。国内垂直一体化 SiC 厂商为三安光电;国内 SiC 设备公司主要包括北方华创、晶盛机电、中微公司、芯源微等;衬底制造商主要有天岳先进、天科合达、 东尼电子、 露笑科技、山西烁科、同光晶体、超芯星、南砂晶圆等;外延厂商包括东莞天域、瀚天天成等;器件设计厂商包括 APS、派恩杰、爱仕特、清纯半导体等;器件制造厂商主要包括时代电气、 华润微、士兰微、 扬杰科技、闻泰科技、 国联万众、长飞先进、积塔半导体、 泰科天润等;终端应用厂商主要有比亚迪半导体等 。


 国内碳化硅生态圈 


图片

信息来源:民生证券,天科合达招股书,DT新材料整理

转载微信公众号:DT新材料


声明: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转发仅为更大范围传播,若有异议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:zhangkai@cgbtek.com